《術前生長分化因子-15濃度與主要非心臟手術術后心血管事件的關系》
背景
生長分化因子-15(GDF-15)是轉化生長因子-β細胞因子超家族的成員。其表達在炎癥和組織損傷的反應中顯著增加。它由各種細胞產生,包括心肌細胞、內皮細胞和血管平滑肌細胞。GDF-15與各種患者群體的死亡率密切相關,包括患有穩定型冠狀動脈疾病、急性冠脈綜合征、心房顫動和心力衰竭的患者。
在門診隊列和心臟外科隊列中評估時,血清生長分化因子-15 濃度升高與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顯著升高相關。
術前血清生長分化因子-15濃度升高是否與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升高有關,尚未明確評估。
假設
該研究假設,除了臨床評估外,生長分化因子-15可能有助于非心臟手術患者的心臟風險分層。
方法
這項研究使用了來自5,238名患者的臨床數據和血清樣本,這些患者參加了一項多地點隊列研究(非心臟手術中的血管事件評估研究;愿景)。作者評估了術前血清生長分化因子-15增加與非心臟手術后30天心肌損傷風險和血管死亡的主要研究結果之間的關聯。
結果
非心臟手術后心肌損傷的累積危害或生長分化因子-15閾值30天血管死亡。不同濃度術前生長分化因子-15的患者在非心臟手術后30天內發生心肌損傷或血管死亡的概率。血管性死亡被定義為任何血管原因死亡,包括心肌梗死、心臟驟停、卒中、心臟血運重建手術(即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)、肺栓塞、出血或不明原因導致的死亡。
術前生長分化因子-15濃度為1,500 pg/ml或更高與非心臟手術和血管死亡后心肌損傷風險的24.9%相關。
在術前N-終末激素腦利鈉肽結果可用的患者亞群(n = 4,246)中,非心臟手術后心肌損傷和血管死亡的發生率為606例(14.3%)。在包括術前修訂心臟風險指數評分和術前N-末端激素腦利鈉肽類別的多變量模型中,術前生長分化因子-15(1,500 pg/ml或更高)和N-末端前激素腦利鈉肽(200 pg/ml或更高)均與非心臟手術后的心肌損傷以及30天的血管死亡和血管死亡獨立相關。
討論
生長分化因子-15 與主要心血管事件的 30 天風險密切相關,并顯著改善了接受非心臟手術的患者的心臟風險預測。
在接受重大非心臟手術的患者中,發現術前生長分化因子-15 (GDF-15) 與術后主要心血管事件顯著相關,并且除了修訂的心臟風險指數外,還改善了心臟風險分層。術前 GDF-15 水平 1,500 pg/ml 或更高與非心臟手術或血管性死亡后心肌損傷風險為 24.9% 以及 8 天時心肌梗死和死亡風險為 1.30% 相關,而 GDF-8 低于 6,2 pg/ml 的患者分別為 4.15% 和 1.500%。當與術前N-末端激素腦利鈉肽(NT-proBNP)和修訂的心臟風險指數結合使用時,GDF-15還改善了風險預測,并改善了六分之一的患者的風險分類。
這項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發現是,在術前GDF-15和NT-proBNP升高的患者中(即GDF-15 1,500 pg/ml或更高,NT-proBNP 200 pg/ml或更高),術后心臟事件和死亡的風險是沒有生物標志物升高的患者的六倍,是只有一種生物標志物升高的患者的兩倍。兩種生物標志物的組合可以幫助識別術后心臟并發癥高風險的患者,這可能受益于旨在預防和早期識別和管理術后心臟事件的干預措施。這也有助于推進研究工作,以確定減少心血管并發癥發生的治療方法,將干預措施針對最有可能從此類干預措施中受益的高風險患者。
總結
綜合而言,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,術前高GDF-15濃度可能是非心臟手術后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預測指標。通過測量患者的GDF-15濃度,可以幫助臨床醫生評估非心臟手術患者的心血管風險,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預防和干預,以降低術后并發癥和死亡率的發生。這些結論為臨床實踐提供了一種新的生物標志物,有助于改善手術患者的術后管理和預后。
原文檢索:
標題:《Association of Preoperative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-15 Concentrations and Postoperativ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fter Major Noncardiac Surgery》
出版:Anesthesiology . May 2023, Vol. 138, 508–522.
DOI:https://doi.org/10.1097/ALN.0000000000004539